新華社濟南11月25日電題:“支前模範村”受支援——沂蒙革命老區山東臨沭縣朱村奔小康見聞
新華社記者袁軍寶、吳書光
25日,在沂蒙革命老區山東省臨沭縣,投資1億餘元的朱村沭河大橋通車,從朱村到縣城的車程縮短至半小時。
“今後,俺村的葡萄、梨、柳編產品等農副產品往外運輸更方便了,日子肯定會更紅火。”看到大橋通車,臨沭縣曹莊鎮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濟欽難掩興奮。
從村東口進入朱村,平坦的水泥路一路向西,幾位老人正沐浴着陽光,在一處街角下棋、聊天。“現在我們都過上了好日子,吃得好、穿得好、住得好、環境衞生好,這不就是小康嘛!”90歲的“老支前”王克昌言語間滿滿的幸福感。
時間回到70多年前,這裏是軍民同心、英勇抗日的紅色熱土。沭河之濱的臨沭曾是山東和濱海地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,朱村更是遠近聞名的“紅村”:這裏有臨沭最早的農村黨支部,是八路軍“鋼八連”的成名處、“支前模範村”。革命戰爭時期,朱村先後近百人蔘軍,共有8名村民犧牲,村民還踴躍騰房子、籌軍糧、抬擔架、救傷員。
吃水不忘挖井人。近年來,當地政府加大對朱村等“紅色村莊”的幫扶力度,昔日“支前模範村”得到大力“支援”。在朱村附近,沭河東岸濱河大道、沿河路等周邊道路工程陸續建成,產業隨之快速發展。
在朱村現代農業示範園,葡萄園和梨園的種植面積已有約800畝,並且逐步延伸出採摘、休閒觀光遊、垂釣等功能。在示範園裏承包3畝半梨園的王濟山説,去年僅梨子就賣了3萬多元,增收致富越來越有勁頭。
傳統的柳編產業實現“脱胎換骨”。村裏引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,由該企業負責柳編產品設計、打樣、銷售,大量朱村村民在家搞柳編,實現就近就業。“在家門口就把錢掙了,很滿意。”居家從事柳編業的村民張學英説。
2019年,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.79萬元,是2013年的1.6倍。朱村還新建了綜合服務中心、擴建了小學操場,先後被評為“全國美麗鄉村創建示範村”“全國文明村”。
奔向小康的朱村人正鉚足幹勁,借“紅色氣質”謀劃新的振興。臨沭縣委書記劉飛説,近年來臨沭縣多次在朱村召開縣委常委會,明確了建設沂蒙精神傳承村、老區人民紅火生活樣板村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範點的工作思路。
在朱村東側,紅色朱村改造提升項目工地上熱火朝天。臨沭縣曹莊鎮黨委書記高志遠説,今年初,曹莊鎮統籌疫情防控與項目改造,僅用一週就整理出180畝地,正改造提升村史館、民俗館、支前館、治淮館等,明年7月前投入運行,以更好地保存住紅色記憶、傳承好紅色基因。(完)
編輯:trs_zycf
上一篇: 內蒙古滿洲里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疑似病例1例 無症狀感染者2例
下一篇: 《經濟學人》文章認為會展業長期前景仍可期
題:從“窮山臭水”到“田豐景美”——湖南一個山區貧困村的蝶變新華社記者席敏近千株桂花樹迎風而立,成片的荷塘倒映着修葺一...
咸寧網訊通訊員張長征、沈元英報道:60年前,通山縣富水庫區大畈長灘村和慈口永豐村,先後有130餘户共600餘人整體移民至大路...
村民左三狗在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土默特右旗白青堯村的家裏澆花(11月5日攝)。駐村第一書記董燕飛介紹,近些年,白青堯村兩委帶...
一副挑擔,一雙布鞋和一身破衣裳,構成了他最基本的生活工具。有次,一位孤寡村民説豆腐“真好吃”,老人記在心裏,每次賣豆...
特稿:湄公河畔,中國減貧理念開花結果新華社記者孫萍劉健告別雨水河水,喝上潔淨的自來水。”4000人用上自來水、82户接入電力...
咸寧網訊記者姜明助、見習記者譚宏宇、見博報道:一庫碧水清澈如洗白鷺翻飛,湖岸邊羣山環繞層林盡染。在外創業成功的熱心村...
五年半時間,葉立清先後在貧困户比較集中的地方召開專題會議30餘次,發放扶貧政策資料1000餘份,舉辦幫扶措施和技術講座13場...
金秋時節,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港口村附近,田野中處處是豐收的景象。泉水蜿蜒經過山嶺,每逢冬季枯水期和夏季用水高峯期,附...
題:“無煙村”的新追求——西藏新時代文明鄉村成長記新華社記者趙一鴻、王炳坤“我們奶牛合作社共集體養殖奶牛、種牛150頭,各...
村民工資清欠執行現場,前排左一為孫海泉9月16日,嘉魚縣虎山村43位村民領到了拖欠三年多的勞務工資6.3萬元。2017年6月,賀某...